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区出发,驱车进入阴山深处,只见一段轮廓高大、夯层清晰的城墙,蜿蜒横亘在山脊、山沟间——这便是战国赵北长城遗址。
包头市石拐区内的战国赵北长城墙体,是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战国赵北长城。不过多年来,这段长城上架设的56根通信线杆,像插在长城上的一根根“刺”,成了石拐区人大代表王宾的“心病”。
查阅历史资料发现,这56根通信线杆架设于上世纪50年代。尽管该段长城遗址已于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通信线杆却始终存在,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检察公益诉讼的发展,让王宾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王宾为此提出相关人大代表建议,随后石拐区人大常委会向石拐区检察院移送了赵北长城公益损害线索。2021年10月,石拐区检察院正式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
“我们邀请人大代表全程参与办案,经多次实地踏查,案件脉络逐渐清晰。”石拐区检察院检察长包卫华说,当初通信线杆由邮电局架设,而如今的通信工作由相关通信公司承接,谁为历史“埋单”成为矛盾焦点。
56根“刺”的监管主体不明、拆除资金保障困难,加之通信线杆关系山区群众的对外通信,如何才能妥善地移杆撤线?检察机关上下联动、共同协作,在石拐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开展实地调研5次,联合通信、国土、交通等单位召开磋商会13次。经督促,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解决资金来源、拆除方案、新线路规划、后续修复等难题。
2023年6月,相关通信公司将56根通信线杆全部拆除,新的通信线路也在整改中同步运行,既保障山区的对外通信,又让长城的公益损害问题得到实质性整改。
随后,石拐区检察院在赵北长城脚下召开一场特别的公开听证会,文物保护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长城巡护员等对整改效果各抒己见:“‘拔刺’后,对坑洞进行素土回填是主要保护措施”“后期还需要观察回填区域植被恢复情况”……“始于办案,却不止于办案。”包卫华说,“从长城损害的事后修复,到长期跟进监督,检察机关保护长城的努力步履不停。”
据统计,各地检察机关近年来督促保护长城点位900余处,设置长城保护标志碑、界桩2500余个,清除保护区内违章建筑物、构筑物6万余平方米,修复长城保护范围内生态环境面积35万余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