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寒冬,在办理一起司法人员渎职犯罪侦查案件时,面对拒不认罪的司法系统“老江湖”,田森鹏将财务专业优势转化为侦查利器。在堆积如山的案卷中,他注意到数千页证据中的异常问题,立即分析相关人员轨迹、资金交易、通讯等多维度数据,多次跨省(市)调查取证,形成完整的证据体系。这场跨越4000公里的取证,最终被告人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2018年4月,田森鹏在办理李某某提请减刑案中,发现原审法院对李某某累犯认定错误问题,及时督促原审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同年7月,原审法院再审依法予以纠正。该案被自治区检察院评为维护在押人员合法权益专项活动典型案例。这源于他独创的“三查三对”工作法:每份入监档案都要查起诉书、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等材料,核对罪名、刑期及刑期折抵三个关键点。2023年2月,田森鹏在例行检察时发现赵某某案件的法律适用错误,及时跟进监督法院依法予以纠正。同年8月,他又通过该方法发现刑某某刑期折抵错误,依法予以监督纠正。
在讨论假释案件时,田森鹏发现“再犯罪风险评估”是一大难题。“假释听证能否让律师参与?”他探索引入“律师+听证”模式办理假释案件,让律师参与假释案件办理,以公开听证“看得见的方式”促进刑罚变更执行公平公正。针对暂予监外执行案件办案周期长的问题,田森鹏加强与监狱的沟通交流,结合工作实际,推动建立“提前介入+三同步”的工作机制,即初步判断符合暂予监外执行的案件,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监狱“病情诊断、委托社区矫正评估、保证人资格审查”等同步进行,提高办案效率,大大缩短了暂予监外执行办案周期。
“刑罚执行是刑事诉讼活动的最后一关,刑事执行检察是守好这一关的重要屏障。”这是田森鹏对新人的口头禅。从事派驻检察工作后,他经常带着年轻检察人员在监区“打卡”巡查,以“授人以渔”的耐心,将多年积累的刑事执行实务技巧、工作经验倾囊相授,并时时提醒年轻人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在他的带领下,派驻检察人员保持“零违纪”记录。
“守护好司法‘最后一公里’”是田森鹏在《执检工作手记》扉页写下的职业信条,更是司法为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