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包头市检察机关始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检察文化建设全过程,以“文化育检、品牌强检”为路径,因地制宜打造具有鹿城特色的检察工作品牌,初步形成“一领域一亮点、一品牌一成效”的文化建设格局。
一是深耕“鹿城基因”,构建未成年人保护立体格局。深挖包头“有鹿的地方”文化内涵,打造“佑幼鹿鸣”未成年人检察品牌体系。品牌以“佑幼鹿鸣”为精神内核,以“白鹿”标识为视觉符号,串联全市10个基层院子品牌,形成“1+10”品牌矩阵。依托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结合地区特色,建成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4处,70名检察长和检察人员担任法治副校长,对100余所学校近5万名师生家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推动司法保护与“五大保护”贯通,综合运用司法办案、法治教育、协同共治等各项举措,共画未成年人保护“同心圆”,2024年以来,未成年犯罪人数同比下降38.7%。
二是创新“府检联动”,激活行政检察社会治理效能。?针对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难题,我们首创“依法行政+检察监督”府检联动机制,搭建“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协同办案”三大平台。例如,就多件销售不合格柴油行政处罚案中存在的履职不当情形制发类案检察建议,该案被最高检评为“百件优秀行政检察类案”。帮助当事人解决困扰多年的婚姻撤销难题,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相关做法被《检察日报》报道。机制运行以来,办理案件76件,制发检察意见43件,检察建议17件,助力包头市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三是打造“石心实益”,绘就公益保护生态画卷。?石拐区检察院立足老工业区转型实际,创建“石心实益”公益诉讼品牌,聚焦矿山修复、长城遗址保护等地域课题,该院积极探索“刑事检察监督+行刑反向衔接+公益诉讼”一体化履职模式,推动堵塞金融安全监管漏洞6处;创新建立“文物长+检察长”“检察+残联”及跨区划监督机制,办理的督促保护长城遗址行政公益诉讼案等2起案件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积极营造“检察+党校+社会工作部”法治宣传氛围,开设“悦说公益诉讼”普法栏目,制作的4期作品被“学习强国”采用。

检察机关保护赵北长城遗址
四是实施“人才引擎”,锻造新时代检察铁军。?我们创新“1带N”人才培养模式,以“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专家”“检察人才库成员”为导师,组建知识产权、金融犯罪等专业化团队,经过5年的实践与沉淀,23名学员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18名学员顺利通过遴选进入员额检察官序列,20名学员成长为包头市人民检察院干部。“1带N”工作法入选“全国检察机关教育培训创新100例”后,去年,我们进一步深化“升级再造”,开展分模块、分类别、分层次、差异化传帮带工作,2024年,17名检察人员获全区业务“标兵”“能手”等称号,23个集体、37名个人获自治区级以上表彰奖励。2025年,我们将继续完善检察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制定实施包头检察人才培养三年规划,努力锻造堪当时代重任的新时代检察铁军。

“1带N”人才培养“升级再造”工程导师学员互赠寄语